近日,筆者參加周末外語強化培訓班,發(fā)現(xiàn)多媒體教室的電動幕布降到底部時,電動馬達也不停止,發(fā)出刺耳的齒輪摩擦聲。故障原因是電動幕布的下降限位螺栓松動,不能發(fā)出停機信號。若采購時要求供應感應限位就可以防止此類故障的發(fā)生。采購單位在設備采購中,通常存在以下“誤區(qū)”。
一是過度追求“高、新、尖”。部分采購人在采購設備時,不管設備的性能,一味追求是否最新產品、最新型號,功能越多越好。其實不然,設備的功能越多,其復雜系數(shù)就相對越高,故障隱患就越多。更有甚者,許多華麗的功能其實是噱頭,實際意義不大。而某些看似簡單的功能,背后隱藏著復雜的操作,化繁為簡需要更高的境界。筆者曾經考察過兩種品牌的交互電子白板,一種是某公司4年前產品,一種是另一公司的最新產品。老產品打開后,直接顯示電腦桌面,看不到電子白板的任何痕跡,就象日常一樣操作辦公軟件,電子白板標注等功能不單獨設置,自然的掛接在系統(tǒng)功能之中。新產品則必須在它的控制程序中使用白板的功能,操作繁瑣。新產品表面上增加許多功能,但若不進行培訓,該系統(tǒng)很難使用。相比而言,老產品操作簡單易用,但其技術含量絕對比某廠商的新產品高。采購人也許會被新產品復雜的功能所吸引而選用新產品,但在使用中會感到很蹩腳。所以,采購產品定位時,不要被產品華麗的功能所左右,只有符合采購人的實質需求,人性化程度越高,產品就越好。
二是不負責任“采購”。只要能用即可,此指導思想往往只顧眼前,但隨后使用成本會大大增加。筆者見過采購人采購的某品牌激光打印機,價格不足千元,比同類型的便宜近三分之一,打印參數(shù)基本一樣。但在使用中發(fā)現(xiàn)了問題,此種打印機的粉倉很小,一個新硒鼓只打印不足千頁。打印硒鼓帶有加鎖記數(shù)芯片,打印計數(shù)器滿后,不管粉倉是否有粉,打印機拒絕打印,只能更換硒鼓,硒鼓價格較墨粉高很多。其它同類打印機新硒鼓能打印兩千張以上,加粉后能打印一千五百張以上。更有鼓、粉分離的打印機,其打印成本更低。所以采購人在采購設備時,一定要對市場進行考察,了解設備性能,以及所帶備品備件、耗材的價格,購買性價比高的產品,防止被商家“忽悠”,賺小便宜吃大虧。
三是盲目崇“洋”。《政府采購法》第十條規(guī)定:“政府采購應當采購本國貨物、工程和服務?!?。但有些采購人就迷信外國產品,認為“國外月亮比國內的圓”。到網上瀏覽一下,購買外國產品維修困難、索賠困難筆筆皆是,購買者怒氣難釋。其實許多國產產品質量、性能甚至超過國外同類產品。國外產品售后、維修存在不少問題,就拿某著名國外電腦提供商來說,質保期內服務很好,設備也不出現(xiàn)問題。但質保期滿后,設備故障開始頻出,這時你再看他們的服務:先要故障原因反饋給他們,再把他們要求昂貴的維修、差旅、配件費打到他們帳戶上,他們才來給你修。還時常借口產品更新?lián)Q代,不提供產品配件,讓你購買的國外產品徹底“趴窩”。
總之,電子化設備采購要定好“位“,要做好市場調查,對所購設備的性能、價格、耗材、備品備件的情況進行了解,能演示的要看看演示效果,同時要結合實質需求,做好設備選型,最好了解一下本類產品的最新技術,確定新技術是否對自己有用,摒除其華麗外表看到實質。另外,還要考慮國內、外產品售后服務的差別,能本地化的服務不考慮外地服務。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采購到真正“物有所值”、“物有所需”的設備。
來源:煙臺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政府采購管理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