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正在進行中,與會的政協委員緊緊圍繞社會發(fā)展的熱點和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建言獻策,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并提供了大量理論和實踐層面的信息。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作為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深化社會改革、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重要突破口,這項工作受到了政協委員們的高度關注。另外,加強預算編制、建設誠信體系等問題也引發(fā)廣泛熱議。本期選取 9個有代表性的提案與讀者分享。
民建中央
五舉措管理縣級財政預算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積極尋求提高財政預算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2014年全國兩會,民建中央就如何科學管理縣級財政預算的問題,向大會提交了一份《關于如何科學管理縣級財政預算》的提案,建議包括五個方面。
一是實行縣級足額預算,取消待安排項目。在保證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凡工作必須的、上級政策明確要求配套的,都要納入本單位預算內安排。
二是降低預算級次,確保二級單位的法人地位。凡是財政預算范圍內的縣級及其部門、鄉(xiāng)鎮(zhèn)級、國有企事業(yè)單位等,預算安排都應直接到本單位,撥款也到本單位,減少環(huán)節(jié)之間的損耗。
三是形成零追加預算。除了特殊情形,一般不安排其他追加經費的項目。
四是認真做好提前預算。
五是加強預算資金監(jiān)管。不能截留挪用,也不能突破預算,否則追究相關當事人的責任。(整理/王少玲)
臺盟黨派
制定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法規(guī)
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是指通過發(fā)揮市場機制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會公眾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務事項,按照一定的市場方式和程序委托具備條件的社會力量承擔,并由政府根據服務數量和質量向其支付費用。簡單說,政府購買服務是一種"政府承擔、定項委托、合同管理、評估兌現"的新型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
臺盟黨派向大會提交了關于研究制定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相關行政法規(guī)的提案,建議盡快制定上述法規(guī),可定名為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條例,并將上述條例的制定列入本屆政府五年立法規(guī)劃的實施項目,從程序上加快立法進程。
提案還建議,在啟動該條例立法程序的同時,一并啟動對現行《政府采購法》的修訂項目,增加和補充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的相關政策制度設計;國務院應研擬出臺政府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目錄,各省、市、自治區(qū)出臺本地區(qū)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目錄;細化和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財政預算編制及財務管理相關政策等。
臺盟黨派認為,各級政府在推廣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的進程中,還存在制度設計層面的缺失,對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推廣造成困擾,同時存在"設租"空間,導致公共資金的浪費或腐敗,在相當程度上延緩了改革的推進步伐。(整理/張斌偉)
全國政協委員王全書
政府購買服務要讓百姓點菜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是深化社會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大舉措。全國政協委員王全書向大會提交了一份《對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若干建議》的提案,五點建議做好政府購買公共服務。
一是突出公共性、公益性,把能增加社會凈福利的服務作為重點購買對象。
二是忌"政府配餐",讓"百姓點菜"。應切實改變政府轉移職能中的越位、缺位和錯位現象,謹防部分政府機構異化為"雇主",利用購買"崗位"養(yǎng)人,或利用購買服務變相"甩包袱",將購買主體與承接主體平等的"伙伴"關系變成"雇主與伙計"關系。
三是釋放政策強音,對三大承接主體實行差別化的扶持政策。在三大承接主體中,企業(yè)和事業(yè)單位相對優(yōu)勢較強,社會組織力量較弱。
四是建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協調監(jiān)管機制,引進社會力量參與考評。
五是防微杜漸,不能讓政府購買服務成為尋租、腐敗的災區(qū)。(整理/王少玲)
全國政協委員駱沙鳴
加強購買公共體育服務
近年來,我國競技體育獲得長足進步,但在全民健康運動中健身體育仍顯不足,很多人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全國政協委員駱沙鳴建議,政府應該加大購買體育惠民等公共服務的力度。
一是借鑒蘇州等地經驗,將醫(yī)保卡開發(fā)成市民健康的"余額寶",使之成為政府鼓勵市民參與健身鍛煉的重要措施,這也是一種政府購買服務的創(chuàng)新,市民的醫(yī)??ㄓ囝~達到一定數量(如超過3000元)后,部分金額可以"變身"為健身卡,市民可憑卡進入指定場所健身鍛煉,達到"治未病"的目的。另外,政府可對開放醫(yī)保健身卡的機構給予適當補貼,并購買健身體育指導和保健咨詢等服務項目。
二是政府鼓勵具備開放條件的學?;騿挝惑w育設施場地向社會開放,并每年撥??畎l(fā)補貼,對開放好的學?;騿挝涣砑营剟畹取?
三是在新型城鎮(zhèn)化規(guī)劃建設中,政府應為每個社區(qū)購買和設置健身器械設備,讓市民強身健體。
四是中央財政加大對地方政府購買體育惠民等公共服務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重點加大貧困地區(qū)、少數民族地區(qū)和不發(fā)達地區(qū)的扶持力度。
?。ㄕ?王少玲)
全國政協委員王美華
政府可購買標準編制服務
全國政協委員王美華向大會提交了一份《關于標準規(guī)范建設中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的提案,她提出三個方面的建議。
一是要加大公共財政對標準編制必要的經費投入,取消企業(yè)資質中關于標準編寫的指標規(guī)定。
二是要引入市場供給機制,通過向社會公開招標,鼓勵社會組織、第三方機構、企業(yè)積極參與標準規(guī)范的編制,改革現行的專家審查、內部協調的審定模式。
三是打破標準市場的進入壁壘,建立技術創(chuàng)新補償機制,激發(fā)企業(yè)參與制定工程建設技術標準的積極性。
?。ㄕ?王少玲)
全國政協委員王名
政府購買服務促政社分開
為完善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建立新型政社關系,全國政協委員王名向大會提交了一份《關于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建立新型政社關系》的提案,王名提出了四個方面的政策建議。
一是通過購買服務,發(fā)展社會組織,培育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的參與主體。
二是深化政府改革和社會改革,加快政社分開,厘清政府和社會的邊界。只有加快政府改革的步伐,加大對社會放權的力度、深度和廣度,才能使購買服務常態(tài)化、普遍化和可持續(xù)地貫徹下去。
三是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機制,重建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合作關系。
四是建立購買服務監(jiān)督、評估機制,提高公共資金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整理/王少玲)
全國政協委員丁時勇
公開預算 保障公眾知情權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實施全面規(guī)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為了推進預決算公開透明,進一步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和監(jiān)督權,全國政協委員丁時勇向大會提交了一份《財政預決算制度的公開透明任重而道遠--以"三公"經費預決算公開為例》的提案,提出四點建議。
一是完善財政預決算公開的法律規(guī)章。加快《預算法》的修訂,增加政府財政預算信息公開的規(guī)范性內容,明確公開的時間、內容、范圍、細化程度等規(guī)定,切實推進財政預決算公開。
二是加大對財政預決算公開的檢查監(jiān)督力度,促進政府規(guī)范預算管理和提高財政透明度。
三是建立健全公共財政預算會計體系,規(guī)范財政收支確認及報告制度。盡快編制包括政府資產負債、現金流量等內容的政府財務報告,全面反映政府的財務狀況和運營績效。
四是保障公民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jiān)督權。
?。ㄕ?王少玲)
全國政協委員孫潔
加快社會保障信息資源整合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政府擁有最大的信息資源,如何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和服務應用成為新課題。為此,全國政協委員孫潔向大會提交了一份《應對大數據時代要求 加快社會保障信息資源整合》的提案,建議內容包含兩方面。
一是制訂社會保障大數據研究與開發(fā)計劃,在基于數據研究的社會保障預警機制方面,著力提升政府處理分析能力,尋求通過有效的技術與工具提前識別公民從參保到受益、政府從資金征繳到待遇計發(fā)各環(huán)節(jié)風險的預警與防范。
二是建立一套覆蓋全部實有人口的動態(tài)信息管理體系,通過政府管理社會保障信息,監(jiān)測社會群體生產生活發(fā)展變化趨勢,為社會管理提供基礎數據支撐和決策支持服務,為公民提供個性化服務,以實現管理績效最大化。(整理/王少玲)
全國政協委員施中巖
完善政策 健全我國信用體系
誠信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石。目前,我國信用體系建設仍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存在一些問題。為此,全國政協委員施中巖向大會提交了一份建議加強我國信用體系建設的提案,從以下五個方面,建立健全我國信用體系。
一是完善信用立法,加強組織領導。建議根據《征信業(yè)管理條例》規(guī)定,結合各地實際,制定相關的政策措施,重點研究并適時頒布涉及征信管理相關制度、信用監(jiān)管相關制度和政府誠信公示相關制度的規(guī)范性文件。
二是以政府誠信公示機制為手段,加快政府信用建設。建立政府誠信公示機制,實現政府誠信信息定期更新與發(fā)布,是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關鍵。
三是建立誠信監(jiān)督考評機制。各有關部門必須將相關的企業(yè)和個人信用信息納入政府聯合誠信系統,建立信用記錄網絡查詢機制,采用多種監(jiān)管手段,保障社會信用體系的有效運行。建議設立監(jiān)管部門,提高監(jiān)督效率,維護市場的公平競爭。
四是積極探索新思路,引入創(chuàng)新機制。推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圍繞政務誠信、商務誠信和個人誠信建設等先行先試,在政府采購、項目招投標、公務員錄用等工作中嵌入信用制度安排,讓試點充分發(fā)揮先導示范作用。
五是加強輿論宣傳與引導,培育良好的社會氛圍。
(整理/王少玲)
來源: 政府采購信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