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步入結構調整季:增速7%或可接受
http://lureaesthetics.com
發(fā)布日期:2013年06月24日
項目名稱:
中國經濟步入結構調整季:增速7%或可接受
-
所屬地區(qū):-
-
所屬行業(yè):-
-
截止時間:-
增速7%或可接受 政策放松短期無望
中國經濟步入“結構調整季”
隨著政府對于經濟容忍度的提高,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口徑雖然沒有變化,但執(zhí)行的力度明顯加強。在經濟學家們看來,政府已經“鐵了心”要調結構,中國金融業(yè)將不得不適應新的生存環(huán)境———在更低的經濟增速被視作可接受的情況下,更多的將信貸投向實業(yè)而非資金運作。
似乎是對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危機和降存準呼聲的應對,央行23日晚間發(fā)布公告稱,日前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13年第二季度例會強調,“繼續(xù)實施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優(yōu)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fā)展 ,更扎實地做好金融風險防范”。
實際上,在6月19日舉行的貨幣信貸形勢分析會議上,央行貨幣政策司的一位官員就表示,銀行要改變流動性永遠寬松的預期,加強各類影響因素的研判,改進自身流動性管理。該官員說,未來經濟中的問題已經不能寄希望于擴張政策解決,下一步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不會改變,既不會寬松,也不會收緊。各銀行要控制總量,把握好信貸投放節(jié)奏。
在過去的一周時間里,中國銀行間市場的資金空前緊張,在上周三、周四,銀行間同業(yè)隔夜拆借利率飆漲。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yè)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說,“錢荒”問題主要源于商業(yè)銀行的資本結構不合理,銀行為追求更多利潤,把大量資金投入到收益更高的領域。
“政府的態(tài)度已經表明,在未來的發(fā)展中寧可犧牲速度,也要把經濟結構調整好,以促進經濟的長遠發(fā)展?!惫镉聦Α督洕鷧⒖紙蟆酚浾弑硎荆洕鲩L越快,其結構就越容易扭曲,在這種情況下,要真正的實現(xiàn)經濟結構調整,就必須把經濟增速降下來。在他看來,7%的G D P增速以及對應的13%的M 2增速是政府可以接受的。
央行此次舉動,同此前國務院的表態(tài)一致。6月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要“把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堅持住、發(fā)揮好,合理保持貨幣總量”。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這表明政府對經濟容忍度提 高是動真格的,這次不是保增長,而是調結構。
李慧勇表示,當前經濟的問題、金融的問題更多是結構性問題,總體政策還以穩(wěn)為主,問題更傾向于通過定向制導的結構政策去解決。在沒有突破底線之前,政策全面放松的可能性不大。
李慧勇預計,在GDP增速上,將由數(shù)字轉向數(shù)字背后的東西,在調結構的政策主導下,6.9%-7%的增速將被視作可接受的速度;而在M 2增速上,相對于7%的GDP增速,M2增速將保持在13%左右。
高盛高華在最近一份研究報告中說,新一屆領導班子雖然也重視經濟增長,但他們傾向于比上屆政府更能接受經濟增速的放緩。本屆政府可能將今年7.5%的GDP增速視為一個可以接受的實際目標,而以前增長目標一般視作可容忍區(qū)間的下限。
高盛高華認為,2014年GDP增速目標可能會更低,比如7.0%。這一新政策傾向的含義是,鑒于今年一季度GDP增速為7.7%,即便2013年隨后單個季度的G D P增速降至7.5%以下,本屆政府也未必會像以往那樣“自動”開始政策刺激。
報告說,政府出于控制風險的考慮而自5月中旬后調整貨幣政策立場的做法將對短期實體經濟增長帶來更多下行壓力。監(jiān)管機構也在金融系統(tǒng)中引入了一系列更嚴格的措施以控制系統(tǒng)性風險,包括加大對銀行間業(yè)務的控制、對債券交易實施更嚴密的審查,包括逮捕了一些違規(guī)操作的交易員等。這表明政府正通過協(xié)同努力來修補金融系統(tǒng)中的漏洞,以實現(xiàn)更具可持續(xù)性的發(fā)展,但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要犧牲短期增長。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王晉斌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由于目前中國經濟處在多種矛盾集中的時期,加上外部環(huán)境不會有顯著改善,因此,對下半年的經濟走勢保持中性,全年G D P增速在8%左右。下半年經濟下行的風險存在,但沒有那么嚴重。最主要的風險是房價的去泡沫與地方融資平臺的清理,因為房價泡沫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銀行體系的穩(wěn)健性直接關聯(lián)。
王晉斌強調,宏觀政策要著力于兼顧短期和長期。貨幣政策要在流動性與通脹壓力之間尋求平衡。要清理融資平臺,盡管地方政府償債高峰期在5年以后。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以此構建社會安全網(wǎng),降低失業(yè)帶來的壓力。宏觀政策的要點是控風險與穩(wěn)社會,在控風險的基礎上,加大改革的力度和深度。(記者 吳黎華)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