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采購活動中,評標結束后,是由評標委員會推薦數(shù)個中標候選人,還是直接推薦1個中標人?對此,實踐中各地的做法也不一,理論界對這個問題亦存爭議。到底該推薦幾個中標候選人?結合自身多年的政府采購一線工作經歷,筆者傾向于采取由評標委員會推薦2家以上中標候選人的做法,并在此闡釋三方面的理由。
一、有利于公平公正
公開、公平、公正是政府采購的基本原則,推薦中標候選人亦應如此。如果由評委會直接推薦1個中標人,這對采購人而言,剝奪了其確定中標人的權利而不公;對供應商而言,可能因此失去正常遞補的機會而不公。
但若是一味為了避免采購人和排名靠后的候選人串通而由評委會直接推薦1個中標人的做法,顯然有失公平。采購人和排名靠后的中標候選人對中標人“吹毛求疵”未必是壞事。如果采購過程合法合規(guī),那么任憑采購人如何挑毛病,任憑排名靠后中標候選人如何質疑投訴,也改變不了中標結果。相反,如果采購過程違法違規(guī),那么采購人和排名靠后中標候選人的“挑毛病”行為將發(fā)揮積極作用,有利于促進采購人、代理機構和評標專家規(guī)范操作,促使政府采購活動更加公平公正。
二、有利于兼顧效率
采購效率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常被各方當作“說辭”,尤以采購人為甚。如果一個項目一有“意外”就全盤否定、重新采購,將大大延長采購周期,造成采購效率低下。87號令第六十八條明確規(guī)定“采購人應當自收到評標報告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在評標報告確定的中標候選人名單中按順序確定中標人”。這一規(guī)定顯示采購人在確定中標人期間有應對部分“突發(fā)”事件的余地,使得在政府采購過程中一旦出現(xiàn)中標無效情形時,采購活動可以繼續(xù)進行,避免因為供應商的中標無效而使整個采購過程被全盤否定。如果不確定中標候選人,一旦出現(xiàn)中標無效的情形,整個采購項目將不得不廢標,從而造成政府采購資源的巨大浪費,也造成項目遲遲不能落地。
三、有利于節(jié)約成本
政府采購過程是一個鏈條,牽涉到采購人、主管部門、代理機構、供應商等,每一個項目的順利進行都需要成本--時間、精力、資金。
現(xiàn)實工作中,因為方方面面的原因,有時一個項目采購過程長達半年甚至一年,一而再、再而三,多次往返進行溝通,多次請專家評審等,浪費大量時間,重復支出成本,有時節(jié)支率還不夠支付專家一次的評審費用。所以如果一個項目一有意外就重新采購,勢必造成更大浪費。
來源:政府采購信息網 作者:李秀木